这次旅程是我第一次长途自驾旅行,没有经验。出发前还是有些忐忑的,深怕准备不足,直到抵达洛阳。
我们周六晚出发的,这一晚住在了蚌埠,原本算好23点前能到酒店的,没想到吃饭吃了一个小时,路上似乎撞上了一只蝙蝠,在玻璃上留下一大滩不明液体,但玻璃并无大碍。到蚌埠的路上又恰逢大雨,雨刮器摆动的飞快,却还是难敌大雨的攻击,一度以为眼镜没戴,好在平安穿过暴雨的路段,车子也焕然一新。
酒店住的是3.5的汉庭酒店,以往对汉庭的印象其实并不好,记忆里它带着些陈旧,这一次的给我彻底改观了,房间干净整洁,布局也合理,还送了我铂金水果,甚至还有全季都没有的全身镜,唯一不适的地方是感觉被子有些厚重,但住一晚足矣。
第二天起床吃了酒店的早餐,他们的早餐品类还蛮丰富的,不过味道嘛,当前只能说是华住一贯的水平(当前画个重点)。吃完后开始赶路前往洛阳。
一路上天阴沉沉,时不时飘点小雨,路上车很少,开的还是很自在的。直到我们穿入了河南界,这里的路瞬间变得坑坑洼洼,颠得我难以忍受,连忙放慢车速,河南啊,你们的待客之道可真别致。中途找了个服务区吃饭,他们的服务区也是十分破旧,小时候坐大巴车旅游时的记忆一下子涌现出来了,这服务区真的和以前没什么两样。去食堂吃了碗烩面,餐厅很热,而且不开空调也没有电扇,面的味道也很一般,甚至不如杭州吃到的。略微休整后我们再次出发了,在加油站加油时发现已经是乙醇汽油了,本以为会比纯汽油便宜点,没想到居然还要贵,算了算了。
到龙门石窟时已经4点半了,跟随导航停到了东北停车场,发现到景点还要2公里,坐摆渡车一趟20元,属实有点贵,好在摆渡车直接送到大门口,到了大门口发现检票处乌泱泱挤满了人,排队的人都已经走到草坪上了,好在人流有在缓慢前进,过了这个口子就通畅许多。

左侧就是龙门桥,我们乘坐的摆渡车有经过这座桥
龙门桥
龙门
龙门石窟介绍
示意图
禹王池

虽说里面没人口那么多,但依然不容小觑,特别是上下台阶处。第一个石窟附近就听到大喇叭喊着:此处不是卢舍那大佛,要看大佛请往前走不要上台阶。
哈哈,我们可不是来打卡的,不过爬台阶还是有些困难,人多的地方再好的景色体验也会大打折扣
潜溪寺

潜溪寺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的第一大窟,传说原来窟内可以听到溪流的声音,故名潜溪寺。开凿年代在唐高宗初年。主室窟呈马蹄形,穹窿顶,窟高9.27米,深6.72米。供奉七尊佛像,主尊阿弥陀佛,弟子迦叶与阿难,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和两位护法天王。

注释摘自「龙门石窟」官号

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
洞旁有一副很显眼的石刻,这就是陈抟“十字卷碑”

陈抟“十字卷碑”是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的:“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”十字卷碑。碑高68厘米,横长200厘米。“开张天岸马,奇逸人中龙”。这句话是赞颂道家始祖老子的。据《史记 老子 韩非列传》载:孔子到洛阳向老子求教礼乐制度,见老子赞佩不已,他说:“至于龙,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天上,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!”

远眺宾阳洞
再往前就到了宾阳洞,人真的太多了举步维艰

被偷了头的佛像


宾阳洞口

宾阳洞区由三个主要洞窟构成,即由北向南一字排列为:宾阳北洞,宾阳中洞和宾阳南洞,并称为宾阳三洞。宾阳三洞均始凿于北魏时期,由于是统一布局规划开凿的而称为“三窟”。古人称赞其为“万穴列岩壁,三龛独雄跨。”由于是为皇帝做公德,且有朝廷官吏出面督造,加上有计划的布局及高超的匠师技艺,宾阳洞区是龙门石窟北魏时期,皇家石窟的代表。

伊阙佛龛之碑


知道龙门石窟著名,但没想到石窟数量如此众多,如要细看估计一天也看不完吧



佛龛墙上又有着众多小佛龛



摩崖三佛龛
倚坐式弥勒佛是武则天时期开创流行的,较为罕见

因其临山,摩崖造像,且造三佛而称为“摩崖三佛龛”。高7.30米,宽16.85米,进深8米。为武则天时期所开凿,辍工于武则天末期。正壁造七尊式,以倚坐式弥勒主尊居中,左右两侧为结跏趺坐佛,这种以弥勒为主尊,三佛并坐的题材为中国石窟中所仅见,是武则天时期所独有的,新的佛像组合式样。

击掌
一旁有好多游客在和弥勒击掌,佛说我这可不是要和你击掌啊,罢了,无所谓,无所谓。
对岸的香山寺

清明寺



一处石屋造型的佛龛
人与龛属谁多


绿水与石龛相映
老龙洞

老龙洞因北邻老龙窝而出得名。原为自然溶洞,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营造,至玄宗开元年间结束。
窟内造像无一定规划,布局较零乱。北侧一龛是唐永徽元年四月八日洛州净土寺主智尊造阿弥陀像,本尊结跏趺坐于由仰覆莲组成的束腰莲台座上。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,内穿僧袛支,左手置左膝上,右手上举,施无畏印。二弟子双手合十,侍立于圆台座上。二菩萨头部残损,身佩璎珞宝珠,帔巾横于腹膝间。龛下层方龛内中间是题记。


洞口上方的火焰纹
莲花洞

莲花洞是因窟顶雕有一朵硕大高浮雕莲花而得名。它开凿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,公元521年。
莲花洞的洞顶是一个不规则的穹窿形,这朵精美的大莲花就镶嵌在窟顶的正中央。它直径3.60米,厚0.35米,呈三层由里向外蓬勃怒放。中心莲蓬,蓬面圆形的莲籽采用阴刻手法,分四层向周围扩散,看起来像石子击水溅起的片片涟漪。莲蓬外周是一圈三层叠压的莲花花瓣,花瓣错落有序,排列规整;最外层是用流水状的忍冬纹组成的圆盘,同莲花浑然一体,交相辉映。

莲花顶
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、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。
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





郭公骆


龙门

东岸的观景台
前面马上就是卢舍那大佛了,人非常的多,看到对岸观景台居然也是密密麻麻的人


有一个窟已经亮灯了
我们在底下的店铺买了香肠充饥,结果排了好久的队,前面的人还一下买了10根。我在一旁排队接直饮水,发现它的出水速度极慢,几乎是一滴一滴出水的,早知道就不把水喝完了。
大卢舍那像

奉先寺原名“大卢舍那像龛”。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,也是全国石窟中唯一劈开山崖,依崖雕凿的大型群雕。整个佛龛造像布局为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萨、二天王、二力士计九尊雕像。像龛南北宽约36米,东西进深40.70米。主尊卢舍那佛,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叠色式莲花座上,通高17.14米,头高4米,仅耳朵就长1.90米,比一个普通人还要高出一截。


真的走到大佛脚下还是会惊呼一声,真的太漂亮了
二天王
二力士

背光细节


文殊

普贤


正当准备转身离去之时,听到全场一阵欢呼,回头一看原来亮灯了
亮灯的卢舍那大佛
有了灯光的承托大佛显的更加神圣了,按佛经上讲“卢舍那”意为光明遍照,这一刻具像化了




忍不住多拍几张

亮灯的栈道
再往前走就到了火烧洞

火烧洞是属龙门大型洞窟之一,开凿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,公元522年以前。
火烧洞虽然残破不堪,但历史上却是香火旺盛,烟熏火燎,致使许多造像发暗变黑,犹如火烧一般。所以,自明清以后,人们便赋予它“火烧洞”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字。也有人说,此洞曾经遭雷火所致。至于火烧洞被毁的真正原因,至今仍是一个疑团。



西王母、东王公飞仙像
西王母、东王公飞仙像

放张白天的官方图

洞内

我们去的时候古阳洞被被遮起来维修了,什么也看不到
古阳洞官方图

古阳洞原先本是一座天然石室,当地老百姓说,这个溶洞可以直接通到伊川县城,这可能有点夸张的成分,有人曾带着手电筒下去踏察,初入洞尚可直行,数米后溶洞变窄,只可匍匐而行,以后变得更窄,使人无法进入。利用天然石室开窟造像,省工省时,这是北魏最早开创龙门石窟的特点之一。古阳洞是龙门开凿最早的石窟,有“龙门第一窟”之称。



药方洞

药方洞因窟门甬道刻诸多药方而得名。该洞始建于北魏以后,经东魏和北齐,到唐初还有雕刻,是龙门石窟中较复杂的一个洞窟。


门璧上应该就是药方吧

看完药方洞就下山了,随着人流前往东岸出口了
过了桥远看西岸石窟,被灯光点缀的尤为好看(还好不是五彩斑斓的)


远看卢舍那大佛
在对岸更能感受到卢舍那大佛有多大了,晚上的人比白天少了不少,观景台确实是最佳角度。

该部分仅登录用户可见

摆渡车就在观景台后面,有两班车,一班到西北,一班到东北。然而让我诧异的是到西北的人远远要比东北的要多好几倍,我们几乎不用排队就坐上了车,而西北的人都快排到入口了。

到了停车场,又能看到河南人的“节俭”,停车场可以看到路灯的身影却没有一盏灯亮,上车后我还找不到出口的指引,最后还是凭着感觉出去的。

晚上住在全季酒店,停好车后在边上找吃的
雪王对面就有一家蜜雪冰城,价格居然比杭州便宜一些,而且有洛阳限定的杨梅啵啵,非常好喝,离开后还在念念不忘
胡辣汤在他对面有个卖烤串店小摊,烤面筋居然5元6串,味道还很不错
好多店都打烊了,找到了一家胡辣汤的店,点了一碗胡辣汤和一碗鸡汤米线。我第一次吃胡辣汤,不知道怎么喝,阿姨的口音很重,我们实在听不懂,好像是要我们配着包子吃
鸡汤米线米线的味道不错,胡辣汤的味道我是能接受的,但是只喝它总感觉不大对劲,但是煎包我不爱吃,尝试用煎包蘸胡辣汤吃了几口,还是放弃了,在我看来还不如直接喝汤/苦笑。
水煎包?
吃完后就回到酒店了,房间很大,住着很舒服,全季的被子就比昨天的汉庭舒服多了。

最后修改:2025 年 08 月 28 日
请作者喝咖啡!